你是否好奇,两千年前的汉朝人,如何用陶土塑造出令人捧腹的瞬间?你能否想象,雄浑厚重的汉代艺术中,也藏着如此鲜活有趣的灵魂?其实,在汉代社会安定、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时期,乐舞百戏得到了蓬勃发展,墓葬中各式各样的说唱、乐舞、百戏俑也随之兴起。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中,呈现了几组汉代的陶俑,让我们一起领略其生动的造型、夸张的表情和诙谐的动态。
01
说学逗唱”的俳优俑
751滑稽俑 汉 中央美术与美术馆藏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展出的编号751的滑稽俑表情模糊,面部颧骨突起,下颏宽大,颈项粗短,身材矮胖。左手高举至头后,似有长袖拂于后脑,右肩微耸,右臂下垂。小人上身挺立,但腹部突出,臀部向后撅起,下着宽腿长裤,双腿拱立,左足略前伸。此为俳优俑,面貌更接近东汉时期,整体滑稽生动,形态刻画不拘细节,以曲线为主。风格类似于击鼓说唱俑,均造型夸张,极富动感,表现滑稽神态,涌动着强烈的生命力。
击鼓说唱俑 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
此俑着长袖起舞,与洛阳汉墓出土的俳优舞俑有类同之处。后者多以伴舞者出现,以笨拙滑稽之态,与舞者的轻柔飘逸形象成对比,起烘托、调节现场气氛的作用。
俳优舞俑 洛阳烧沟西M14:13出土
“俳优”属俳谐性质的综合技艺表演者。文献中最早出现该词是在《荀子·王霸》篇中:“乱世则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可见其地位不高。但正是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为以俳优俑为代表的乐舞百戏俑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也与汉代丧葬观念、明器制度密切相关。
02
“栩栩如生”的乐舞俑
1920 乐舞俑 西汉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馆藏编号1920的乐舞俑头戴冠,为前低后高的高低冠。脖颈处已不见明显的衣领样式,着长袍,有厚重宽袖与宽肥下裳。其面部五官仅口、鼻可见,有模糊的眼窝结构。嘴部呈椭圆状,上唇撅起。该俑为跪坐姿态,双膝着地,臀部亦坐于地面,与小腿持平,上半身微向右侧躬身倾斜,双臂抬高前伸,其中右臂高于左臂,左臂尚存有半臂露出,手部不存;右臂断于衣袖处。
从人物姿态与服饰来看,此俑形似东汉时期河南地区歌唱俑;均为头戴高低冠、宽袖下垂、双手前举、半臂露出、长袍堆叠、小腿分开跪坐。此俑头微偏右侧,嘴部张开,似为凝神放歌。依照河南东汉墓相关实例,可见有一手前伸并掌心向外作下压状,一手托腮。但就此俑双臂姿势而言,未必与之类同,亦可能存在手持物。该俑虽有磨损,但就俑身整体,尤其在头冠、衣袖处仍有较明显的方折感,或为合模成型。
歌唱俑 东汉 河南济源市桐花沟十号汉墓出土
乐俑 东汉 河南洛阳烧沟西14号汉墓出土
汉代乐舞俑的产生与汉代乐舞艺术的发展、汉代丧葬观念、明器制度等密切相关。其表情丰富、动作形象、真实自然,极具生活情趣与生命力,是汉代“事死如事生”的重要表现。
03
“身怀绝技”的弋射俑
3165弋射俑 东汉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此俑为编号3165的弋射俑,灰陶胎,主体为模制,手部部分单独制作后再粘贴至主体,中空。此俑头梳高髻,面向左上方,上身着紧身衣,宽袖,下身穿宽裤掩地。此俑动作灵动,上身右斜,左臂前伸作的拉弓射箭状,左手残,右臂抬起自然弯曲置于胸前,双腿呈弓步形,正作仰射状,可能跳的是“长袖舞”和“折腰步”。此类弋射俑集中出现于河南洛阳及周边地区汉代中下层百姓墓葬区,这些乐舞俑反映着汉代民间中下层人士的生活场景。河南新安县古路沟汉墓是一座东汉中晚期墓葬,曾出土与此俑相似的陶俑。
对舞俑 东汉 河南新安县古路沟出土
04
“姿态各异”的舞蹈俑
宽袖乐舞俑有时会与徘优舞俑组合出现,其轻柔、飘逸、流畅的形象与徘优舞俑的笨拙、丑陋、滑稽形象形成对比。
乐舞杂技俑 东汉 河南博物馆藏洛阳烧沟汉墓出土
西汉晚期到东汉晚期河南地区中小型乐舞俑集中出现,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发生变化。墓室的空间从竖穴状向横室状转变,墓内的空间不断增大,空间的性质得以规划,墓葬内陪葬的器物增多,并形成一定的地域性规律。百戏俑的组合主要出现在墓室前堂或靠近前堂的甬道内,常与带有祭祀性质的陶案类器物组合配套出现,可能与墓内的祭祀空间有关。
3166舞蹈俑 东汉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厅中编号3166的舞蹈俑身着宽袖长袍,右臂上举,左手下垂,手握一动物颈部光头,细腰,露足。其手抓之物较为模糊,可能为鸡、猴之类形体较小的动物。河南洛阳南昌路东汉墓和新安县古路沟汉墓曾出土与此俑相似的陶俑,其中南昌路东汉墓为东汉晚期墓葬,新安县古路沟汉墓为东汉中期墓葬。
12号俑 河南新安县古路沟出土
(来源:商春芳《洛阳汉墓出土的乐舞资料概说》)
汉代的杂技艺术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代传统的技艺并取得重大发展,它是以传统杂技及各种技巧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如幻术、角抵、驯兽等于一体的新品种。东汉时每年正月朝廷接受朝臣及各族朝贡时都要演出各种技巧,且多以歌舞相奏,其场面之宏大,可谓盛况空前,充满了欢快气氛。张衡的《西京赋》中详细记述了百戏表演的庞大场面。
此类俑总的说来形体较小,多在半米以下,论及大小和制作的精细,不及秦代,但其造型洗练,生动自然。在制作手法上采用模制和捏塑以及刻画成形并以白色涂底,再在其上以彩色描出细部,造型由扁平身躯转为较合理的体态。
这类陶俑不仅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更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
反映了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观念
感兴趣的观众可到现场观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
——古代中国艺术”
正在美术馆二层展厅长期展出
编者:周子羽、丁思敏
指导教师:耿朔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
——古代中国艺术
展览时间:2025年1月21日起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A展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此次呈现的古代中国艺术部分,是馆藏特色之一,选取了200余件藏品,以“器物”和“书画”为两大类型展出,包含铜镜、画像砖、俑、陶瓷、宗教造像、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书法九个子类藏品,时代跨度两千年。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杜隐珠